每年夏秋季节是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大雨后,卫生行政部门常常接到居民反映家中饮用水“发浑”、“有泥味”的投诉。这些频现的“水污染”现象为何总出现在大雨之后?发现生活饮用水水质异常,居民应当如何处理?
生活饮用水在雨天被污染的原因,主要是雨后地面积水,雨水及生活污水排流不畅,在供水设施防护不当时极易导致污水倒灌入饮用水水源井、地下蓄水池等供水设施,污染饮用水水质,造成水质发浑、发黄、有泥沙,甚至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因此,夏秋季节,尤其是暴雨过后,居民应注意观察家中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变化(颜色、味道等),遇到水质“恶化”时,可首先拧开家中的自来水龙头持续放水一段时间,如果水一直没有变清,甚至更加浑黄,或冲出泥沙增多,就应排除供水管线受潮返锈等原因,及时停止饮用,并尽快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相关饮用水责任单位反映,建议他们及时切断“污染”水源,提供应急安全水源。
相关饮用水责任单位除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对供水设施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外,还应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关于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做好防止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的准备。责任单位应对供水设施及时巡查,注意水箱是否有破损、封闭不严;蓄水池结构是否坚固,有无渗漏;水箱入孔及溢水管、泄水管等对外连通处,是否防护得当,有无雨水、污水流入的隐患。在降雨时,派专人看守自备水井、地下泵房等易被雨水倒灌的关键地方,防止水位过高发生倒灌。在发现饮水水质异常或接到居民相关举报后,责任单位应及时停止供水,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雨后固然给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爽,但大雨对生活饮用水造成的潜在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卫生行政部门、饮水责任单位和居民共同关注、维护好我们的水源和供水设施设备,才能有效减少甚至杜绝“雨后水污染”的发生。
<编辑.陈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