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资本市场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上大有可为。在当前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常态下,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推动社会责任工作任重道远。
近日,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在114家上市公司中评出了“十大绿色功勋”及“绿色功勋特殊贡献奖”。获奖的上市公司覆盖节能产业、环保产业、清洁能源、生态治理及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全景网近期走访了一系列获奖上市公司,推出《中国上市公司绿色功勋奖》系列报道,旨在为资本市场树立绿色发展标杆,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记者:刘铭 撰文/编导:陈丹蓉
点击观看碧水源常务副总裁、CFO、董秘何愿平专访视频
第六期·碧水源
“中国缺水缺得很厉害,怎么能够把污水变成资源,怎么能够把处理后的水变成II类、III类,我们根据这个思路来进行创新。”碧水源(300070)常务副总裁、CFO、董秘何愿平在接受全景网采访时说。
作为国内环保领域的水务龙头企业,碧水源每年生产再生水70亿吨,相当于一条中等规模河流的水量。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我国水资源稀缺且污染严重的现状,水污染防治由“无害化”转向“资源化”,无疑意义重大。碧水源正坚持用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中国“水少、水脏、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以及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在环保领域,公司想要做的还有更多。
把污水变成资源
作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南方是水质性缺水,就是说水挺多的,但水质不好,北方是资源性缺水,连污水很多地方都没有。
与此同时,资料显示,全国有近 50%的河段、90%以上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污染呈现从河流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一般污染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新老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危及了老百姓饮水安全,约有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水。
“所以我国环境的形势,水危机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提起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何愿平显得忧心忡忡。“我们国家北方地区不能够依赖于调水,调水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长久,它是靠天吃饭的。我们不能够保证自然界不能发生什么,这种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用技术,水资源能够做到循环,我们就不依赖于调水,我们不靠天吃饭。我们有技术创新,能够解决中国的水危机问题,这是一个正确的道路,也是未来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碧水源主要是希望为国家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做一些事情。”
这家由归国学者于2001年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坚持以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中国“水少、水脏、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以及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何愿平介绍,相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膜处理方式最大的优势,首先是出水的水质特别好,传统的办法处理出来的水是把污染物减少,出来的还是微污染水,而碧水源处理出来的水就变成资源,碧水源的膜技术能够把水污染的问题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起解决。第二,膜技术能够省地,省一半以上的地。第三,能够自动化比较好。
膜生物反应器MBR
碧水源是在水处理领域产业链布局最全的一家环保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全系列膜材料研发、全系列膜与设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的企业,可以将污水通过自主创新的“MBR+DF”技术直接达到地表水II类或III类,是国内唯一拥有该技术并完成大规模工程应用的环保企业。
“因为中国缺水缺得很厉害,怎么能够把污水变成资源,怎么能够把处理后的水变成II类、III类,我们根据这个思路来进行创新。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也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这个完成以后,对于我们国家,特别是北方,包括这次雄安遇到的问题,我们一个感觉就是手里有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心里不发慌,这就是公司发展的理念。”何愿平说。
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制造、业务运营能力,使碧水源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屡有建树,频频承建国家级重点工程,成为我国提升区域性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力量。公司参与了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巢湖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保护地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
国家大剧院景观水工程
目前,碧水源已建成膜法水处理工程数千项、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数百个,占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每天处理总规模近2000万吨,占水处理行业总量的近10%;每年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70亿吨,相当于再生了一条河流。
“为创新而活着”
2010年,碧水源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登陆资本市场后,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相比上市前(2009年)营收3.14亿元、净利1.07亿元的业绩,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88.92亿元,净利润达18.5亿元,7年间营收规模增长了逾27倍。
2017年,公司业绩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06亿元,同比增长68.67%;实现净利润7.41亿元,同比增长68.65%。
“其实我们公司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在没上市之前规模比较小,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环保政策没有这么严,在这几年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第二借助了上市公司这个着力点;第三,上市以后,我们开发了更多的创新,扩大了我们的应用,我们环保业务从北京向全国在延伸,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我们市场不停的做大,技术创新不停的在升级,所以带来了整个公司收入大幅的增长。”对于公司成长的秘诀,何愿平这样总结。
碧水源膜技术创新产业园
<编辑.陈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