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雾霾天气频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同时与环保相关的一些商机开始显现。“饮用水处理行业可能成为下一个受益者。目前,国内自来水水处理系统大多仍在沿用19世纪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净化工艺,该工艺只能有效的去除无污染水源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细菌和大肠杆菌等,而对大量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溶解性有机物无能为力,因此,城市供水感官质量差、有机物含量高。这种传统净水工艺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不能有效去除工业污染导致的各种复杂的致病或致癌物质。二是消毒剂氯与水中有机物作用产生毒性更大的消毒副产物。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认识以及对水质的要求有了新的标准:第一无害,第二有益。人们对饮用水的需求已从单纯的生理必需型向卫生健康型和安全享受型转变。因此保证饮用水质量,控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向人们供应卫生、健康的饮用水已成了我国供水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饮用水处理技术亟待“升级”。
重金属污染威胁饮用水水源
雾霾污染水体只是重金属污染的一个侧面。一般来说,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食物和饮用水是重金属侵害人体的最主要途径,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步富集,浓度能成千成万甚至成百万倍地增加,最后进入人体造成危害,是危害人类最大的污染物之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工业废液排入水体,各类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日趋加剧,已经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威胁。
“雾霾威胁饮用水安全并非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环保专家表示,由于雾霾中的PM2.5等颗粒物重量轻,悬浮在空中,很难自己落在地上,它们需要借助雨、雪等降水的外力。当然降水量要达到一定的级别,中雨或大雨可构成“净化”作用。这个雨雪就是给雾霾提供一个“水化”的机会,颗粒物会沉降到土壤和江河湖泊里,进入地球的水循环系统中。记者了解到,由于PM2.5等颗粒物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携带重金属元素,当这些重金属元素随雾霾进入水体后,就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在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中,汞、砷、铬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并有致癌作用。对于铁锰离子来说,适量的铁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及催化生化反应能力,主要参与氧的运输,适量的锰对多种酶具有激活作用,对骨骼发育、脂肪代谢、生殖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水中铁锰过高会导致色度升高,并造成危害,如饮用高锰水会使人慢性中毒。因此,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铁、锰的质量浓度应分别控制在0.3和0.1mg/L以下,另外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在传统处理工艺中,容易生成致癌物质。因此,将水中这些污染物质去除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饮用水处理技术亟待“升级”
据了解,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管道式分质供水,主要通过中央集中净化处理后,以管道输送形式通往各居民点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其水质安全洁净,可以达到直饮水标准。由于受到城市管道改建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分质供水只能主要依靠局部分别处理的方式,同时结合新城区建立时集中采取中央净水机管道直饮水系统,逐步实现饮水的管道化、科学化。
新技术助力家庭喝上放心水
健康专家表示,理想的优质饮用水应是最大限度地去除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又保留原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安全饮用水。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已从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大城市开始着手考虑采用被称为“21世纪水处理技术”的反渗透(RO)膜分离技术,在保留部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能力基础上,使RO膜技术成为优质饮用水净化技术的研究推广热点。
<编辑.陈众>